close

如果我們得到自律神經失調,身體會出現哪些症狀呢???

  1. 1.      頭:頭暈、偏頭痛。
    2.
    眼:視線模糊、或者眼前發黑。眼睛乾澀。交感神經控制淚腺,造成眼睛腺體分泌不足,常診斷為乾眼症。
    3.
    耳:耳鳴、或者聽力減退。
    4.
    喉嚨:發癢、異常咳嗽(類似感冒症狀)口乾舌燥。唾腺受影響,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太旺。喉嚨卡卡。有異物感、有痰,甚至出現疼痛感。經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,但內視鏡檢查正常
    5.
    手:發麻、發抖、發冷。
    6.
    腳:下肢麻木。
    7.
    肌肉、關節:肩膀及全身肌肉酸痛、多處神經痛、背部及腰部緊繃疼痛。
    8.
    呼吸器官:呼吸困難、呼吸肌肉緊繃酸痛、類似鼻塞而無法呼吸、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。老覺得呼吸不順暢,有時造成過度換氣。
    9.
    心臟:心跳加速、心跳強勁、心臟無力感、胸悶、胸部壓迫感。心悸。覺得心跳很快或很用力,心臟科會診斷為心律不整、二尖瓣脫垂。
    10.
    血管循環:血壓起伏變動、頭昏眼花、手腳冰冷、臉部潮紅燥熱、姿勢改變就暈眩、偏頭痛。
    11.
    消化器官:噁心、嘔吐、胃部發熱、胃部痙攣、腹脹、腹部疼痛、便秘或腹瀉、腸胃蠕動異常、便意感頻繁。
    12.
    膀胱:膀胱神經敏感、尿意感頻繁、頻尿、殘尿感、尿床。
    13.
    皮膚:多汗、不出汗、皮膚乾燥、全身發癢、發燙、發冷。
    14.
    精神症狀:焦躁易怒、莫名奇妙的恐慌不安感、感到寂寞孤獨、莫名悲傷、記憶力減退
    15.
    全身症狀:全身倦怠、異常疲勞、全身無力、缺乏食慾、失眠、淺眠或多夢、白天賴床睏倦。
  2. 2.       有些病人常出現莫名的「搖晃感」、「地震感」,後來以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概念治療好了。我會跟病人解釋:人站著本來就會微微搖晃,這是正常的。但如果自律神經失調比較嚴重,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搖晃


以上這些症狀僅供參考,如果有這些症狀出現,就要開始仔細思考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了,但是上述症狀也和憂鬱症類似,所以難免被誤診為憂鬱症,我必須強調,心情不好或者情緒差,不代表你得了憂鬱症,事實上憂鬱症的檢驗有一套很嚴格的標準,但是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,因為必須衝門診量,所以很多病人無法得到良好的醫療,像這類的病人因為找不出正確的病因,每天受身體症狀折磨,身旁的家人和親友也沒法幫你,最後日漸憔悴,體力逐漸衰弱,無法繼續工作

 

有些人胸悶、心悸、突然呼吸不順、好像快暈倒,最後急診醫師請他來看精神科;有些人喉嚨梗塞感,耳鼻喉科醫師最後請他來看精神科;有些人長期皮膚莫名會癢,皮膚科醫師最後請他來看精神科;有些人長期覺得眼睛會乾、會酸澀,眼科醫師最後也是請他來看精神科。為什麼?因為醫師在初步的檢查後,懷疑病人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(或說「身心症」),精神科醫師這邊的藥物比較齊全,也比較能協助偵測出其他如焦慮、恐慌、憂鬱等問題。

自律神經失調跟憂鬱症、焦慮症等精神疾病,並沒有絕對關係。自律神經失調是神經生理機轉出問題,而憂鬱症的引起因素則複雜許多,有心因性或者其他原由。自律神經失調不等於憂鬱症,但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症狀十分類似,且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起伏大,和一般人相比,確實更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,因此也難怪有很多人,總是把兩者混為一談。

未接受正確的診治,失調的症狀沒有受到妥善控制,那麼身體將有可能因為自律神經失調,而引發一連串的不適,輕則像是消化不佳、食慾不振、失眠、健忘…等,重則如各種心血管疾病、癌症、甚至是多種器官的病變,如肝硬化等等。在過去,因為缺乏正規的檢測流程,也沒有儀器可以輔助,自律神經失調症只能依照表淺的症狀,或者是參考患者主述,來進行判斷,而無法明確地了解自律神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。更因為國內醫界在此領域的相關研究不足,導致有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症的患者被忽略甚至是誤診,反覆在各大醫院、各科院所之間徘徊,不停地接受不當且不需要、甚至有危險的檢查(曾有實際案例是連心導管手術都作了),但所獲得的結論大多只有兩個字:正常。

 

那麼,實際在患者身上出現的病痛,與種種不舒服的感覺,又該如何解釋呢?這些患者聽到的往往是「想太多」以及「放輕鬆」。曾有不少保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的朋友,在終於確診並且開始治療後,欣慰又憤慨地表示,很高興自己往後不必再聽到「想太多」以及「放輕鬆」這些辭彙了,可見病痛未被明確診斷出來,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是身心兩面的。

 

為什麼我們要重視「自律神經失調」?

自律神經系統支配全身器官,例如心血管、腸胃、泌尿系統、內分泌系統,都會受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負面影響。最明顯的例子,長期自律神經失調,日後死於心臟疾病的比例會增加。許多慢性疾病如代謝症候群、自體免疫疾病、巴金森氏症、失智症,常會直接傷害自律神經系統。長期壓力與焦慮症、憂鬱症等精神疾病,也會伴隨自律神經失調,然後自律神經失調又干擾器官功能。

改善自律神經失調,最基本的就是去掛自律神經失調科再來「調整生活形態」

「自律神經失調」什麼時候需要看診?

研究證實,連續失眠五天,自律神經功能就會變差。但自律神經失調變嚴重,又會更難入睡,形成惡性循環。以現代人高壓力的生活與工作方式、不健康的睡眠與飲食生活習慣,許多人的自律神經功能都不是很好,只是在臨界點爆發之前沒有感覺。

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,是在疾病的邊緣。比如工作被資遣,很多不幸的事情同時發現,短時間內出現頭腦停不住亂想、頭痛胸悶肌肉緊繃的症狀。有些人會漸漸自行恢復,少數人有越來越嚴重,最後到達重度憂鬱症的標準。什麼時候需要看診?當你覺得你的工作、生活、唸書、人際關係已經受到很大影響時,就可以考慮看診。

憂鬱症的人是不是都會「自律神經失調」?

許多人會問:「醫師,我是自律神經失調還是憂鬱症?」很多精神疾病跟自律神經失調會一起出現,共同的原因是「長期壓力」以及「缺乏舒壓、運動」,「遺傳體質」也佔了一部份原因。婆媳問題、婚姻、感情問題、工作壓力都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,同時出現憂鬱、焦慮症狀。如果輕忽不管、或強迫自己忍耐壓抑,最後可能會變成嚴重的憂鬱症。請不要忽視輕微的症狀,一旦症狀開始惡化,儘快看診,是最好的選擇。

也有一部份人原本並沒有憂鬱症,而是因為其他原因引起自律神經失調。莫名的身體不適一直持續,到醫院檢查找不出問題。病人因此擔心自己怎麼了,是不是得到什麼重大疾病,加上身體確實不舒服,一段時間後,反倒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引發憂鬱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