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憂鬱症的藥是口語方便溝通的名詞,其實對於恐慌症、強迫症、廣泛焦慮症、畏懼症等典型的焦慮症,憂鬱症藥物也是首選藥,甚至需要服用到比治療憂鬱症更高的劑量。雖然一般鎮靜劑對焦慮症狀也有效果,但若需要長期服用,鎮靜劑容易出現依賴、肌肉鬆弛影響精細動作、短期記憶受損的副作用,憂鬱症藥物相對效果更好、更安全。而憂鬱症藥物對腸躁症有時也有意外的效果。

不要害怕憂鬱症藥物

憂鬱症藥物有修復大腦神經的作用。越嚴重的憂鬱症狀(如整天不想動、失去興趣、心情低落)對憂鬱症藥物反應越好,但服用憂鬱症藥物前三天常出現噁心想吐副作用,有些人會害怕就不敢服藥。但服用藥物一個月後大幅改善的例子超過67%,比起前三天的副作用,這很值得嘗試。

嚴重的憂鬱症,也會是大腦的疾病。長期壓力對大腦造成的傷害,藥物有時可以快速先回復一些。我常跟病人說,服藥可以先協助你踏出第一步。你心情好一點了,有些體力了,才有辦法規劃進一步的運動、調整生活習慣

憂鬱症藥物可能會治好許多長期不舒服的症狀,但也可能會引發一些你不喜歡的副作用。所以,我們不會鼓勵所有人都服用憂鬱症藥物來讓自己快樂。如果你長期憂鬱、焦慮或有些身體莫名的疼痛、酸麻、悶痛、暈眩、緊繃,造成身心上的痛苦,可嘗試服用憂鬱症藥物一段時間

 

精神科治療的刻板印象

第一個月是治療陣痛期

通常身心精神科病人在病發求診的第一個月,正是所謂的「治療陣痛期」,包括了以下五大因素:

1. 社會家庭對精神科的汙名化尚未消除,擔心被貼標籤

2. 對精神科用藥的負面觀感

在診療時花了好多時間解釋用藥相關問題,病人好不容易接受了,但藥物療效還沒出來,就被剛開始的副作用給嚇跑了,或是擔心對藥物依賴而自行斷藥。種種的負面觀感都會造成初期治療的調藥過程不順利,而很容易打退堂鼓。

3. 病人與醫師的治療關係建立不易

有些之前在醫院長期就診的病患,由於過去的經驗,身心科診療都是5分鐘不到,每次拿的藥大同小異,並且長年服藥;誤以為身心精神疾病用藥要持續很久甚至是一輩子。因此對於醫師能處理治癒的信任感較難建立。

4. 第一個月是治療階段中的急性期

很多來身心精神科求助的民眾,通常都是忍無可忍,情況已經嚴重干擾到日常生活。(國人對於身心精神科治療的態度還是畏懼多於坦誠面對。)這時候醫師看到的病人狀態通常是:精神不濟、思考混亂、睡眠障礙、情緒失控起伏大、對周遭事物容易有負面想法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容易健忘等等。

此時,由於情緒與思考的影響,判斷力也會跟著下降。加上過去對身心精神藥物的負面觀感,藥物的療效尚未發酵時,若在第一個月內對治療感受不到明顯改善,很容易就自行放棄。

5. 兩周內藥物療效很明顯,但不想繼續用藥,所以自行停藥

某些病人的體質對藥物反應敏感,療效產生很快,沒多久就以為自己好了。由於過去對精神科藥物的負面觀感,不管醫師怎麼說,還是決定自行停藥。

身心科的療程中絕非單純用藥

身心精神疾病通常是由很多複雜的因素所造成。常見的因素有家族遺傳性成長過程中的人格發育缺損生理疾患影響(中風後的憂鬱或失智)、內分泌失調(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常有身心失衡的問題)、或是遭遇重大壓力事件(喪偶、喪親、失業、離婚等)

胸悶、胸痛不是心臟病 原來是膏肓痛!

如果你常常覺得胸悶,而且心臟會不定時抽痛,但是到醫院檢查卻一切正常,查不出病因,那麼有可能是患了「膏肓痛」!中醫師表示,許多勞力工作者、家庭主婦、上班族,因為頻繁使用雙手,使肩膀長期處於緊繃狀態,上背部肌筋膜常會因發炎導致膏肓痛,若緊繃的肌肉遲遲未舒緩,疼痛會延伸至胸前,出現胸悶、胸痛等類似心臟病的狀況。

 主因姿勢不良導致肌筋膜發炎

膏肓痛為漸進式疼痛 嚴重恐出現胸悶、胸痛

中醫師周宗翰指出,誘發膏肓痛的原因常跟「手」有關,當雙手持續用力或操作頻繁時,長期下來容易導致大小菱形肌過度收縮,使肌筋膜發炎、疼痛。

膏肓痛的患者通常會出現漸進式的疼痛,剛開始會因為肩膀過度緊繃或聳起,造成肩頸僵硬不適。接著附著在肩胛骨附近的肌肉,尤其是肩胛骨內側(靠近脊椎側)的肌肉會開始出現疼痛,甚至觸摸時還會出現條索狀的結節。若緊繃的肌肉遲遲未獲舒緩,疼痛會延伸至胸前,而且胸口的疼痛感將更甚於後背,出現胸悶、胸痛等類似心臟病的狀況。

推薦去找推拿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